公司动态

立冬已过,为何仍有暴风雨?

11月12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蓝蓝色预警。 11月12日夜间,台风“凤凰”在台湾屏东县恒春镇沿海登陆。此前,“凤凰”9日以强台风形式抵达菲律宾,造成严重损失。 ▲上图:第26号台风“凤凰”未来24小时概率图(2025年11月12日08:00-2025年11月13日08:00)。立冬已过,为何11月仍有暴风雨?今年的秋季有什么特点?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应龙给出了答案。为什么十一月份仍然有风暴形成?在气象学上,9月至11月形成的台风被称为秋季台风。难怪 - 难怪十一月风暴仍在形成和活跃。徐应龙解释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是我国唯一的海域。世界上每年有 12 个月可能有风暴形成活动,其中 4 月至 12 月是飓风的高峰季节。中央气象台统计显示,1949年至2024年,秋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共有189个,其中9月最多,有131个,10月有47个,11月,深秋也有11个台风登陆。冬季(12 月)两次台风袭击我国。 1974年第27号台风“伊玛”于12月2日11时30分到达广东台山,到达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9级(23米/秒),2004年第28号台风“那玛都”释放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强为10级(28米/秒)。与6月至8月形成的夏季台风相比,秋季台风路径更偏南,强度也更强。从路径来看,我国秋季台风普遍向南移动,最“青睐”的登陆地点是G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福建省。与夏季台风可影响华北甚至东北地区不同,秋季台风主要影响浙南地区。这是因为入秋后,太阳直射角南移,副热带高压南移。气旋一般绕副热带高压外围移动,成为秋季南移路径的气旋。从强度来看,秋季暴风雨的平均强度相当强。秋季,太阳直射角南移,热带低纬度海洋海水温度较高,为台风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很容易产生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除海水温度因素外,秋冬冷空气的参与导致秋季暴风雨路径和强度发生较大变化,风雨天气也发生变化。风暴带来的力量更强。徐应龙补充说,秋季暴风雨经常造成严重灾害。例如,2013年第30号台风“海燕”的命名日期是当年11月4日。随后发展并加强至超级风暴级别,于11月7日夜间达到强度顶峰。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75米/秒),成为2013年全球最强“风王”。先后影响菲律宾、我国南海、华南沿海、越南等地,造成2美元以上经济损失。 ▲ 上图:2013年11月8日14时(北京时间)风云二号F静止气象卫星探测到海燕台风云系统主体。强风和降雨将影响菲律宾大部分地区。此外,2015年10月登陆广州湛江的台风“巴哈哈里”、2016年9月登陆福建厦门的台风“莫兰蒂”,2018年9月登陆广东台山的台风“山竹”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进入12月后,台风登陆我国的频率相对较低。 1949年以来,冬季(12月)共有两次台风登陆我国。最近抵达我国的台风是2004年第28号台风“娜玛度”,于12月4日抵达我国台湾省屏东县。今年秋季台风较多,“双”台风频率今年秋季比历史同期更为活跃。中央气象台统计显示,今年9月以来,已有12个台风形成并到达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比常年同期平均值(9.5个)多约2.5个。同时,今年秋季风暴具有明显的集群性特征,风暴“成双成对”出现。双包共9对包括 2025 年以来发生的那些,其中 6 起都发生在秋季。例如,11月台风“凤凰”与台风“海鸥”形成“双相舞”。徐应龙分析,今年秋季台风次数较多且“成对”,这与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密切相关。南半球冷空气活跃,气流将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受地转偏转力影响,东南风将恢复为西南风。西南风在副热带高压南侧与偏东气流汇合,形成热带辐合带。热带辐合带是最常见的飓风“摇篮”。当南半球冷空气变强时,西南风会变强,将热带气旋推向远东,有时会出现在东经140度以东地区。因为由于热带辐合带的风向和风速相同,热带辐合带内容易形成台风等强热带天气系统,而且热带辐合带狭长,可同时产生多个涡旋,导致双台风或多风暴活动。需要指出的是,11月风暴的集群性在往年也有所体现。以2024年的西北太平洋为例,“银杏”、“桃枝”、“万一”、“天兔”也在11月出现。据统计,从2001年到2024年,有8年双台风在11月同时出现。 ▲上图:2024年11月,“银杏”、“桃枝”、“万一”、“天兔”在西北太平洋“一起跳舞”。 。徐应龙表示,大多数情况都是如此,但11月仍有强台风形成的可能性。这些台风大部分经过菲律宾并向西到达菲律宾我国在该国的行动,影响到我国南海地区或者华南沿海。不应掉以轻心。 ▲上图:2025年风暴路径第26号“凤凰”穿过菲律宾,然后向西前往我国南海。 (来源:台风网) 一些市民感到困惑。立冬已经过去了。此时会形成称为“冬季台风”的风暴吗?徐应龙解释说,一般来说,中央气象台将每年9月至11月在西北太平洋形成的台风称为“秋季台风”。按照这个分类,“凤凰”是一个相当典型的深秋台风,而不是所谓的“冬季台风”。徐应龙还补充说,在气象业务中,预报员对于夏季风暴和秋季风暴有明确的定义,但目前对于“冬季风暴”和“春季风暴”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此外,徐应龙指出指出,根据目前监测预报,除台风“凤凰”外,近期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出现台风的可能性较小。中国与东盟国家气象部门合作应对台风 徐应龙强调,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是全球唯一常年发生台风的地区。整个海域属于全球暖池,南北半球的气流连接活跃,容易形成散发飓风的热带辐合带,因此1月至12月有形成飓风的条件。各地区共同应对台风季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应对台风乃至整个气象领域,中国与同样受台风影响的东盟国家的合作屡获殊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年以来,中国与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气象水文部门多次合作应对“蝴蝶”、“威帕”、“剑鱼”、“华嘎萨”等台风。 6月,中越双方就应对1号风暴“蝴蝶”的台风预报进行了联合研讨和深入交流。 7月,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与越南国家水文气象局启动应对台风威帕联合工作机制,开展台风趋势和影响交流,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今年第6号台风“威帕”影响期间,老挝自然资源和环境部气象水文局首次发布中国气象局设立的台风预警信息。8月下旬,台风“旗鱼”影响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共同应对灾害性天气挑战。自2016年首届气象合作论坛通过《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以来,中国气象局不断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印发了《深化气象合作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与东盟各国部门在预警、监测预报、能力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25年9月17日,第四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合作社南宁市举行。Tsmother 和东盟之间的关系正在谱写新的篇章。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天工作室